人的发现

人文主义的巨擘或为文学家,或为艺术家。在他们的笔下,人不再是匍匐在上帝之下的可怜的被造物,而是上帝创造的杰作,世间最可宝贵的生灵。人文主义者发现的人的价值包括尊严、才能和自由。

人的尊严

人是自然的一部分,却不同于其他部分;上帝创造人是为了让他的杰作被人欣赏。人在自然界中的崇高地位在于自然赋予人的卓越本性。

人的才能

“人文主义”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指人文学科(studia humaniatatis),当时的人文学科大致相当于古代罗马学校讲授的博雅学科(liberal arts)。人文主义者都认识到“文”与“人”的联系。他们提倡古罗马的优雅拉丁文,目的是为了传播新的生活方式。人文主义者既不赞成禁欲,也不以思辨为幸福,但他们也不认为财富和其他物质利益自身有道德属性;他们把古罗马人追求的荣誉和高尚作为首要的德性。

人的自由

人文主义者认识到,人的最高价值是自由,即选择和造就他自己地位的力量;自由是神赋予人的礼物。人运用自由最后达到了与神的儿子和神一样的最高境界。

人的局限

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文主义与反人文主义的对立,人文主义内也有不同派别。当人们把视野从抽象的人性转向社会政治中的人,他们对人的局限有更深刻的反思和批判。马基雅维利(Niccolo Machiavelli, 1469—1517年)堪称第一个用世俗眼光审视政治本性的哲学家。他在《君主论》中认为,荣誉是君主的目的,为了取得成功的荣誉,君主可以采用任何手段,传统公认的美德对君主没有约束力。为什么违反道德的政治不可避免呢?马基雅维利的回答是“人性恶”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什么好人,政治的本质是以恶制恶,使用欺骗和暴力混合的手段才能在政治上取得成功。

宗教改革继承了奥古斯丁关于原罪和恩典的神学,路德要人摒弃“自我”(Ichheit),承认自己的非存在,完全依赖和热爱上帝,只有得到“因信称义”的恩典,人才能由“罪人”变为“义人”。人不能自以为义,但却能够确定已被上帝称义。路德把获救的确定性比作判断理性而不被理性判断的真理标准。

加尔文要求的“因信称义”不只是信仰的皈依,而是从旧人到新人的全身心的转变。加尔文把“因信称义”看作从拣选到成圣的全过程。在此过程中,人不仅要在内心转变精神,而且要过模仿基督的圣洁生活。圣洁生活不仅表现为宗教道德的精神领域,而且也表现在政治、经济、科学等公共领域。

米歇尔·蒙田(Michel Montaigne, 1523—1592年)是后期人文主义的代表。在经历了宗教改革触发的宗教战争之后,蒙田对早期人文主义的人性论持批判的反思态度。蒙田不再相信人在自然界的优越性。相反,他认为正是人自诩的优越性造成了人性中骄横自负方面的膨胀。蒙田的随笔自始至终都强调,五花八门的关于人的见解是不可靠。蒙田有句座右铭:“我知道什么?”他用怀疑主义探究人的问题,并非要否定一切。相反,他声称自己的“生活哲学”是一种健全的常识。这种常识哲学的特点是自然主义。蒙田说:我的生活方式是自然的生活方式,“惟其生活得自然,所以生活的幸福”,“我们不能不跟随自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