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哲学
未读
谶纬和《白虎通》
这段文字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,分别是“谶纬和象数之学”以及《白虎通》的哲学思想。
谶纬和象数之学
1. 谶纬的概念:
- 谶是指一种以“诡为隐语,预决吉凶”的迷信形式,用模糊文字预测神秘的事件,服务于政治斗争。
- 纬则是对经典的解释,将儒家经典进行阐释、演绎,形成各种纬书,例如易纬、书纬等。
2. 象数之学:
- 易纬中的象数之学认为,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源于象和数,其中最基本的象是阳阴爻及卦象,最基本的数是奇偶。
- 这种象数之学构建了一个世界图式,将数与象赋予神秘作用,认为它们是宇宙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源和力量。
3. 易纬中的哲学思想:
- 易纬认为,人的道德品质如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与八卦相应,将其与宇宙原理相联系。
4. 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相似性:
- 象数之学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有相似之处,都涉及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。
《白虎通》的哲学思想
1. 继承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世界观:
- 《白虎通》发扬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,将谶纬的文字作为根据,使其具有国家法典的地位,进一步神秘化经学。
2. 唯心主义思想:
- 《白虎通》延续了纬书的唯心主义思想,将形而上学观点发展到极端,将封建等级制度解释为自然界“阳尊阴卑”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。
3. 五行理论:
- 不同于易纬的八卦,白虎通以五行为主,认为五行在天的支配下,体现为金木水火土五气的运行,强调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。
4. 社会伦理关系:
- 《白虎通》用五行之间的关系解释社会上的一切,将汉代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法令纳入五行关系的框架中,强调其神圣性和永恒性。
5. 三纲思想:
- 强调纲纪的重要性,将社会伦理关系和天道中阴阳关系相结合,使阳尊阴卑的观点形成形而上学思想。
6. 命运论:
- 《白虎通》具体宣扬了天命论,将人的命运分为寿命、遭命和随命,认为这三种命都由上天决定,强调唯心主义的命运观。
7. 历史观:
- 继承董仲舒的“三统”“三正”说,将历史看作循环演化,强调王朝更替需要思想教化,承衰救弊。
总体而言,《白虎通》将董仲舒的形而上学思想发扬光大,使其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压制人们的作用,将经学神秘化,将天命论具体化,强调社会伦理关系和历史循环演变。
中国哲学
未读
扬雄和桓谭
1. 杨雄的哲学思想:
- 1.1 唯物主义倾向: 注重天文学研究,曾主张盖天说,后改信浑天说,表现唯物主义倾向。
- 1.2 《太玄》体系:通过《太玄》构建世界体系,采用三分法,分为四层,总结世界变化公式。
- 1.3 “九”为基数:试图以“九”为基数的格式框定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。
2. 杨雄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:
- 2.1 感性经验为基础:强调言论必须有感性经验的根据,认为人类通过感性经验能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。
- 2.2 圣人作为是非标准:过分夸大圣人在判断是非上的作用,有一定偏离唯物主义的趋势。
- 2.3 辩证法思想:继承了《周易》、《老子》中的辩证法思想,强调事物变化,物极则反。
3. 杨雄的人性论和社会政治思想:
- 3.1 性善恶混:提出性善恶混的学说,认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,关键在于修善还是修恶。
- 3.2 重视后天学习:强调后天学习对于决定个体的善恶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- 3.3 反对法家思想:反对法家的重刑思想,注重教化。
4. 桓谭的形神论和对谶纬迷信的批判:
- 4.1 唯物主义的形神关系论:提出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,通过“烛火之喻”否认精神不死的迷信思想,认为形神俱灭。
- 4.2 对谶纬迷信的批判:对谶纬迷信提出批判,认为灾异是常有的事情,不应过分恐惧。
综合而言,以上是对杨雄和桓谭哲学思想的序号布局总结。
中国哲学
未读
董仲舒
董仲舒是儒家思想改造者,致力于建立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的哲学体系。他提出了"大一统"的政治理论,主张通过君主的专制统治来巩固统一国家。他强调以儒家思想为主,结合法家思想,通过"任德不任刑"的原则,以道德和法治共同统治劳动人民。
为了防范农民反抗,他主张思想上让人民自觉接受统治,神化君权,创立庞大的神学体系。他总结秦朝覆灭教训,提倡德治和法治相结合,强调封建的仁义道德去教化人民。同时,他主张通过"限民名田"来防止土地兼并,维护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。
在神学目的论方面,董仲舒继承了古代唯心主义世界观,认为封建统治是"天道"和"天意"的体现。他通过阴阳五行学说,将自然现象解释为天的有意志的活动,创造了"天人感应"理论,强调人君违反天意会导致灾异。他将孔子神化,奠定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。
董仲舒的形而上学体系将封建社会的法则与天的意志相结合,提出了不可改变的"道"和"天命",强调只有在道的轨迹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改变。他的认识论强调"事各顺于名",认为一切都应符合名教规范,维护封建等级制度。他的历史观是复古主义的循环论,论证了封建制度的永恒性和不可侵犯。
在人性论上,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,将人性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,认为通过统治者的教育,人性才能达到善良。他还倡导"三纲五常",将儒家伦理思想与"天"的意志相结合,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提供理论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