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哲学
未读
墨子
墨子是一位以小生产者利益为出发点的哲学家。他倡导“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”来衡量一切思想和行为的价值。
墨子主张“兼爱”思想,认为社会应该相互关爱和互惠,反对相互残杀和争夺的现象。他也提出“非攻”思想,强调反对侵略战争,但对正义和不正义战争的界定有其独特见解。
他提出“尚贤”和“尚同”,认为社会应该尊重贤者并统一一致的标准,以维护天下和平。
墨子的认识论强调三个标准:过去间接经验、直接经验和经验效果,尤其重视多数人的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最主要来源。
他在逻辑学说上认为,抽象概念或认识应以感性认识为来源,并强调经验作为判断真理和行为善恶的基准。
墨子主张“非命”,反对命定论,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历史经验和力量而非天命。
然而,墨子的理念显露了某些保守和不够进步的特点,缺乏反对统治者的觉悟和行动力。他的思想中,鬼神以及天命观等方面,体现了一定的虚幻性和对小生产者的软弱无力表现。
中国哲学
未读
孙武
孙武是一位军事家,他的思想集中在军事战略上,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。
在军事思想上,孙武支持封建制度,主张富国强兵。他强调政治、天时、地利等条件对于取得战争胜利至关重要,并反对轻率行动,主张在战争前进行全面考量。
在唯物主义思想方面,孙武反对盲信神灵,提倡基于实际的认知。他强调了解敌我双方力量对比,以创造有利的形势。
在军事辩证法思想上,孙武主张从全面视角指导战争,反对片面性。他强调了解敌我状况,并提出要善于利用矛盾转化的原则来变化战略战术。
总体而言,他的哲学思想侧重于军事,缺乏系统性。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是朴素的、直观的,而辩证法思想也有局限,最终陷入循环论。另外,在军事思想中,孙武未正确区分正义与非正义战争,并对于士卒和将帅的作用有着偏颇的看法。
中国哲学
未读
老子
老子的哲学思想围绕着“无为而治”和“道”的概念展开。他强调统治者应该减少欲望、不过度干预,尊重自然秩序,以此巩固统治并为人民带来益处。他认为社会混乱源于人们过度欲望、法规繁杂、追求虚伪的道德等。为实现和平,老子主张取消知识、道德和物质追求,提出“小国寡民”为最理想的政治社会形态。
老子的消极无为观点也贯穿于他对人生的看法。他视圣人为不争不争,少私寡欲,放弃学识智慧,追求自然状态的人,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。
“道”是老子哲学的核心,他将世界万物视为源自“道”。老子认为“道”虽无形却永不耗尽,是万物的根本,是深邃且实在的存在。他将“道生一”视为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和统一原则,并强调“道”既指向无形的本原,又是世界的规律。
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强调对立事物间互相依赖、转化,但这些观点缺乏科学解释,主要为了论证消极无为的政治态度。他认为知识的增加会导致欲望增加,主张减少知识以减少欲望,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彻底解放。
在认识论上,老子主张闭门塞听的内心直观来认知世界总规律,否定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。他强调“玄同”,认为人和万物都是“道”的体现,最终归于抽象的“一”,实现主客世界的统一。